
文|郭一鸣按月配资平台
汕头小公园,这个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记忆的地方,最近又引起了潮汕文化促进会创办人许百坚兄的关注。他邀请我做一场关于小公园的讲座,我当时爽快答应了,可真正要整理题目和大纲时,却发现自己对它的前世今生了解实在有限。为了不失面子,也为了给听众交代,我不得不上网查资料,努力从历史中寻找小公园与潮商文化的联系。
早在四年前,世界还未遭遇新冠疫情,我趁春节回汕头探亲,特地到小公园“四永一升平”旧城区走了一圈。记忆中灰暗、脏乱的骑楼街道,如今已焕发出独特魅力,仿佛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相比之下,一些旧市政府大门和红砖楼已在历史浪潮中消失或被重建成千篇一律的商品楼,而小公园的骑楼群却被妥善保留,使得海外乡亲重游旧地时,可以慢慢品味过去的风貌。回港后,我写了《汕头小公园的彩灯又亮起来》,为家乡在旧城区保育上的努力点赞。随后写了几篇家乡题材短文,但越写越觉得自己对潮汕历史文化了解太少。正如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文章中所言:“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我深感惭愧。
展开剩余67%汕头自1860年开埠,是内地最早成立市政厅、设立海关的城市之一。小公园及“四永一升平”旧城区,最初由闯荡海外的潮商华侨投资建成,数千幢富有南洋风格的骑楼群,折射出潮商群体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徽商、晋商不同,潮商先在海外发展,再回家乡建设和做生意,早期便从事外贸,形成“外循环”模式。东南亚各国及香港的潮州商会,多为百年老字号,在当地商界影响深远。去年香港潮州商会庆祝百年成立,出版《香港潮州商会百年发展史》,电视台制作专题片《潮涌香江》,讲述了潮商从离乡谋生到创业致富,再到回馈家乡的感人故事,体现了潮商文化的开拓精神与赤子情怀。
潮商文化的另一特点是中西融合、追求美好。小公园周边数千幢骑楼建筑既洋气又实用,而小公园亭则保留了传统中式风格。三十年代初建成的南生公司七层楼,设计人员来自上海和香港,融合中西建筑元素,曾是粤东第一高楼,直至七十年代中仍屹立不倒。小公园城区的放射状规划,虽想查资料了解设计者是中国人、华侨还是外国专家,却不得而知。
历史上,小公园亭在动荡年代被毁,随之而去的还有许多汕头家庭的海外联系。八十年代初,随着汕头被列为经济特区,港澳台及海外潮商陆续返乡,小公园亭重建,旧城区保育受阻,但因此得以保存原貌。如今,小公园的彩灯再次亮起,街区活力复苏。
近十年来,汕头变化日新月异,涌现了跨海大桥、北回归线塔、亚青会体育中心等新地标,但在我心中,这些都不及小公园亭的重要。去年香港汕头社团总会成立,我建议会徽以小公园亭为设计元素,这一建议得到普遍认同。
准备下个月的讲座,我终于感到有了充分的素材:从历史建筑、潮商文化到旧城区的保育,小公园不仅是汕头的文化符号,也承载着潮汕人勇于开拓、融合中外、追求美好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引用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